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
经济学家将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长波周期,过去的每个长波为50年左右,分别以纺织、钢铁、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、汽车为主要驱动力,第五个长波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中期,信息技术是主要经济引擎。
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实现机制,其核心是充分发挥IT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作用,通过IT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广泛渗透,实现工业高附加值化,提高工业竞争力,使IT成为新的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引擎。随着IT技术向移动、智能、嵌入式发展,IT技术在工业中的渗透性、嵌入性以及带动、提升作用愈加显著,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逐步表现为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、移动化等。例如工业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向集成化、虚拟化、多维化方向发展,工业生产装备技术向集成化、智能化、精准化方向发展,企业管理向集成化、平台化、网络化方向发展等。
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、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,通过数控生产系统、供应链管理系统、消费者管理系统、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改造工业生产方式,提高生产率;通过标准化、监控、优化、再思考和转变等方式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,发展低碳经济。2008年10月,由气候组织等合作完成的全球报告《SMART2020:实现信息时代的低碳经济》显示,通过提高效率和实现非实物化,到2020年,IT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应用能够使全球碳排放减少15%。2009年5月,美国节能经济委员会撰写的报告《半导体技术:美国能源生产率革新的希望》表明,采用新技术将使美国在2030年前无需再建造296个大型电厂,同时使电力总需求量减少1.2万亿千瓦时。
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进IT技术发展和应用。美国信息化投资从1980年的278.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114.2亿美元,增加了近18倍;信息化投资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0.54%,2007年达到4.44%。日本信息化投资从1980年的约1万亿日元增长到2007年的20万亿日元,增加了约19倍;信息化投资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0.36%,2007年为3.52%。美国、日本等国家还纷纷制定国家层面IT发展及其与重点行业的融合战略。美国利用IT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,实现产业结构调整,不但使当时失去竞争优势的纺织、服装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,而且使钢铁、汽车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。在美国航空工业,实施全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技术,飞机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,通过为航空公司科学定价的收益管理系统等,推动航空服务业不断发展,IT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航空公司的旧有格局,给广泛应用IT技术的中小航空公司提供了较大的市场份额。日本的各行各业都融入了IT化的元素,其中以汽车和家电两个行业最为典型。在汽车行业,日本各大汽车厂商广泛引入IT技术,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动力,朝着智能的方向发展,很多厂商相继推出具有智能元素的概念车,另外,IT技术还带来了使用新兴清洁能源的环保型汽车的出现。
当前,我国工业正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。推广IT技术应用,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。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、比较完整的、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,成为全球制造基地。同时,IT技术和产业取得重大发展,正由IT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。IT技术在各行各业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,已具备广泛和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条件和基础。我们要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,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IT技术应用,实现政府宏观引导和市场微观调节、拓展内需市场与稳定国际市场、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三个结合,继续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。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,创新IT技术和产业,全面完善IT技术在工业中的推广应用环境,从区域、行业、企业三个层面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。